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网站简介新闻中心 名家名作传世经典著名女书法家佳品欣赏书画知识 藏品拍卖吴蓬画语录
点击书画吴蓬书画瓷器古代书画家近现代书画家画论经典名家故事书画鉴赏市场动态诗书画印文房四宝
九州书画网
   
 

会员中心,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 姚志超
  ├ 徐德润
  ├ 徐志学
  ├ 刘增兴
  ├ 彭志娟
  ├ 郭雅君
  ├ 陈西林
  ├ 聂中东
  ├ 史正学
  ├ 张 海
  ├ 马跃华
  ├ 张万一
  ├ 龙 瑞
  ├ 文怀沙
  ├ 方茂鸿
  ├ 李运江
  ├ 方照华
  ├ 范 增
  ├ 董昌喜
  ├ 王明明
  ├ 吴山明
  ├ 窦黎明
  ├ 刘炳森
  ├ 欧阳中石
  ├ 陆建新
  ├ 沈 鹏
  ├ 陈天然
  ├ 卢国光
  ├ 李 铎
  ├ 刘勃舒
  ├ 刘文西
  ├ 罗学献
  ├ 靳尚谊
  ├ 刘大为
  ├ 尉天池
  ├ 崔子剑
  ├ 余修林
  ├ 朱韶新
  ├ 赵振刚
  ├ 赵抱衡
  ├ 薛垂广
  ├ 吴懋祥
  ├ 王今栋
  ├ 仝相和
  ├ 师安衷
  ├ 桑 凡
  ├ 齐冲天
  ├ 彭立贵
  ├ 理勤功
  ├ 李裕兴
  ├ 韩伟业
  ├ 丁中一
  ├ 巴 山
  ├ 王天成
  ├ 李逸野
  ├ 宋晓东
  ├ 李留海
  ├ 周济人
  ├ 杜克礼
  ├ 胡秋萍
  ├ 张仲亭
  ├ 周俊杰
  ├ 张化彦
  ├ 杨克林
  ├ 李骋
  ├ 侯素珍
  ├ 关明聚
  ├ 张志本
  ├ 龚存银
  ├ 百 师
  ├ 宋华平
  ├ 李刚田
  ├ 马永超
  ├ 王伟庆
  ├ 王立春
  ├ 李自强
  ├ 周 森
  ├ 黄永玉
  ├ 郁 风
  ├ 黄苗子
  ├ 于志学
  ├ 冯 远
  ├ 宋 英
  ├ 侯德昌
  ├ 牛光甫
  ├ 杨乃寒
  ├ 屈有善
  ├ 李平逊
  ├ 侯 耘
  ├ 李福
  ├ 蔡超
  ├ 王西京
  ├ 王琦
  ├ 肖 峰
  ├ 吴长江
  ├ 许 江
  ├ 吴冠中
  ├ 刘绮
  ├ 桑一田
  ├ 刘 毅
  ├ 方 坤
  ├ 方楚雄
  ├ 方尧明
  ├ 方 云
  ├ 方 振
  ├ 方 骏
  ├ 方海龙
  ├ 方惠民
  ├ 方绍武
  ├ 方增先
  ├ 李晓军
  ├ 丁嘉耕
  ├ 张召京
  ├ 李秀峰
  ├ 顾建全
  ├ 王 松
  ├ 王福增
  ├ 张如学
  ├ 董财儒
  ├ 张明宝
  ├ 林 岫
  ├ 李振淑
  ├ 刘颜涛
  ├ 朱 非
  ├ 蒋雨浓
  ├ 韩宁宁
  ├ 方 胜
  ├ 姚新峰
  ├ 瑞永德
  ├ 刘永杰
  ├ 陈良才
  ├ 王广然
  ├ 周丹瑜
  ├ 公丕炎
  ├ 吴 蓬
  ├ 胡明军
  ├ 杨子健
  ├ 林其风
  ├ 许新乐
  ├ 徐鸿春
  ├ 安多民
  ├ 熊久林
  ├ 朱戊扬
  ├ 张泗端
  ├ 邓 强
  ├ 郭耀西
  ├ 周 波
  ├ 伍燕恒
  ├ 侯宝泉
  ├ 闫广魁
  ├ 徐志数
  ├ 王泽培

山 水 类


花 鸟 类


动 物 类


书 法 类


综 合 类


人 物 类

 
 ◆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家故事 - 正文
《芥子园画魂》抱虹著___一个国画大家的成长过程(正稿)古琴之缘 至闲出个学问来
所属类别[名家故事]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 发布时间:2013/9/21 20:08:12 
新闻来源[本站] 已[2166]人查看此新闻信息

 

古琴之缘

 

  1976年金秋,公社门口的“红卫兵”牌子拿了下来,大队门口的也拿掉了。那些“红卫兵”头头们都回到小队去田间劳动了。有许多人自动去买了鞭炮,在广场在街头在自己的家门口点放。听说“四人帮”粉碎了。吴稚农不看报纸,但此事也觉得不奇怪,那是迟早的事,所以他也并不兴奋。

  拉二胡的朋友傅华根约吴稚农去上海看卫仲乐,他当然高兴,他有卫仲乐的唱片,能去拜见一下倒是个好机会,也是他的宿愿。傅华根是崇福人,在崇福丝绸仓库有个叫赵季芳的是上海音乐院毕业的,他是学琵琶的,卫仲乐是他老师。有这层关系,他们来到了上海长乐路卫仲乐的住宅。

  傅华根带去一把二胡,吴稚农带了两幅画。一进门,就送过来一阵《旱天雷》的琵琶声。

  一交谈,卫仲乐很开心,近来去看他的人不多,有两个年轻的崇拜者,为他带去无限的欣慰。傅华根拉奏了一曲《二泉映月》,卫老说他乐感很好。吴稚农把两幅画呈上,卫仲乐说自己很喜欢书画,与程十发、刘海粟、王个簃都是朋友。吴稚农说:“我很喜欢先生的唱片。”

  “我的东西你喜欢什么?”

  “首先是琵琶,我很欣赏《霸王卸甲》。”

  “好在哪里?”

  “在演奏中,能表现出一种气度。我感受到在《霸王卸甲》中,充满着一种不甘愿失败的雄强气度。”

  “是的,我是在努力表现。”

  “还有笛子《鹧鸪飞》,我也很喜欢听。此中平稳朴实,似乎有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但无奢求。”

  “正是这样。”卫仲乐眼中闪烁着一丝波光。

  “我也听过其他人吹奏的《鹧鸪飞》,速度太快,特别是那些装饰音,强调得有点过分,太花哨、太华丽、失去了鹧鸪的敦厚感,像是彩蝶飞舞了。”

  “你一针见血,小吴你能吹笛?”

  “我能吹能拉,但音乐只是我附带的爱好,我定位在书画上。”

  “那你的书画一定能出色。”

  “我最近对古琴很感兴趣,我想欣赏卫老的古琴,你能否……”

  “行。”卫仲乐站起身来说,“古琴我已好几年不碰了,待我拿出来看看。”他从床底下摸出一只匣子,用布擦去灰尘,打开时突然跳出一只老鼠。

  “喔唷,怎么有老鼠在里面。”

  一看匣子边上有个洞,琴弦及琴身倒完好无损。

  这是一只唐琴,仲尼式,琴身漆面,已出现了龟裂纹,琴徽金光灿亮,卫仲乐说:“镶的是乌金,中间第七徽发黑了,被人挖去,后来补了一块铜。所以啊,古琴不提倡镶金徽,它要给琴带来灾难。”卫仲乐叹惜着,边调理着琴弦,轻轻地拨了几下,其声宏而沉,清而远,此乃上品佳琴中之佼佼者也。

  卫仲乐微笑着说:“让我来弹一曲《醉渔唱晚》。”

  傅华根与吴稚农聚精汇神地听着……从卫仲乐的表情里看得出,他很兴奋,沉浸在得知“四人帮”被打倒的喜悦里,一曲《醉渔唱晚》,尽在其中矣……

  奏罢,他调了调琴弦,在琴上随意滚拂绰注了几下,问道:“能听出吗?”

  “流水。”吴稚农立即回答。卫仲乐点了一下头。

  稍稍停顿了一会儿,卫仲乐深深地透了口气,随手便操缦起《流水》……

  开始用轻柔空荡的泛音描写那由雨雾山岚蕴成的清泉,从高山顶上潺潺而下,接着单打轻绰似细泉独注,时而又轻抡急注,似乱石分流,仿佛有数条清流在淙淙徐淌,映着初升的月光,跳荡着银黄色的音符。当流过涧潭随意回旋,抚摩那游鱼的双翅,浸润着山花的老根,让云雀在那碧绿的胸怀里洗澡。到达悬崖峭壁之境,它无畏直下,似游龙漫谷,如飞马腾空,溅起大堆水花。当暴雨聚下,万泉齐汇之刻,它雷鸣狮吼,威震山谷……

  弹至此刻,卫仲乐急促的双手突然收回,放在胸前稍稍停留数拍,然后又从容缓慢地抚起弦柱,流水淌过小桥萦绕山村,显得温顺而妩媚。风乍起,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在晨光熹微中展布开去。风停时,它倒映着雨后清朗的峰峦,彩虹的余韵在波光中铮响着,这旋律告诉人们,生活是美好的。遽然,流水是不息的,接着又加快了节奏,它奔流在江河,跨着豪迈的步子,呈展宏大的冲力,在峡谷里奔流翻腾,在硕大的危石险滩面前,涌起惊涛飞浪,水珠儿撒在苔茵上,真是痛快淋漓!

  当它奔至急湾死角,浊浪回返涌退,在那里泥沙淤积,白沫泛浮。这段乐章要反复多次,卫仲乐重揉猛滚,使人感到窒息,甚至追悔莫及……它跟人生一样,会绝处逢生的。旋律出现了明快的节奏,流水几经周折,向豁然开朗处涌进。

  此刻信心百倍,卫仲乐晃身摆首,放情纵弹,那众流汇集的雄阔场景出现了。滔滔汩汩的江流哗哗作响,它胸怀坦荡,扶起点点征帆,在顽强的在船夫面前,由调皮转而谦让恭顺,此中正磨练着船夫,倍增着人的意志。当它凭着风暴的威力,卷起重重巨澜,一个高于一个,一个大于一个,简直使人无法承受,最后它一放任之下,冲决了堤坝,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它自己也难于控制……

  卫仲乐奏出了许多噪音、绝望、消沉、漫不经心、玩世不恭,人们诅咒着,派了神灵来征服它,那宏亮的亿宫音驱散了邪恶,终于让它找到了归宿——那就是浩瀚的大海。

  傅华根与吴稚农听完了卫仲乐的演奏,眼眶上皆已挂满了欣慰的泪珠。

 

兰竹之缘

 

  1977年秋日,一个下雨天,吴稚农在他的画室中练习兰竹,画到下午三点钟时,已把二刀毛边纸快画完了,地板上散满了一大堆。他的文学老师张星逸知道他下雨天在家,便来看他。见到一堆画好的习作,他便拿起几张来观赏,便道:“小龙,你画的兰竹,力度倒给你撇出来了。但总觉得少点雅气。”张星逸边看边说:“去年,我到苏州去看费新我。”

  “你怎么会认得费新我。”吴稚农插了一句。

  “解放前,我在他和钱君匋合办的万叶书店工作过。他现在不错,我去看看他,在他家中我看到几幅汤国梨画的兰竹,很清雅,很有书卷气。”

  “汤国梨是谁?我没听说过。”

  “她是章太炎的夫人。还在,估计快九十岁了。她是乌镇人,民国时期她在苏州办过一个振华女校,她任校长。我认识,你想去看她,我可陪你去。这老太有学问,不单是画点兰竹。你想,国学大师章太炎都看中她。你值得去一看,听听她一些教诲。若不赶紧,就将失去机会,毕竟是九十岁的人了,把不定说走就走。”

  “好,我们明天就去。”吴稚农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到了苏州,找到了锦帆路83号,是一个朝西的小墙头门堂。出来开门的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胖乎乎的妇人,她是章太炎小儿子的夫人,她认得张星逸,就直接领到了汤国梨的书房。那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住房,有三楼三底,下面是六间,在中间是东西向的过道,南边三间的窗台是靠南向阳,老太的书房是东边最后一间,里边书橱里的书也不多,靠窗一只红木写字台,老太坐在藤椅上,见人来看她很是开心。吴稚农把石门带来的土著月饼呈上,她说与乌镇的一样,见到很熟悉。又说:“九十岁的老人了,有人来看我,是最高兴的事,说明别人还记得我这个人,知道我还活着,倘使无人来看我,那就等于我死了一样,哈哈……”张星逸也笑着说:“像太炎夫人你这样的人,即使走了,也会有人记着的。”他指着挂在墙壁上几条墨竹墨兰说:“你看,画得多好,以后人家见到你的墨宝,就立刻会想到你。”又对着吴稚农说:“小龙你看,这几笔兰叶,毫无火气。秀润闲雅,这就是书卷气。老太太有学问,词填得很好。”

  “啊唷,不上台面,我填词只是发发胸中的闷气而已。”老太太左手摸着右手的拳头转动着说。

  汤国梨老人较瘦,个儿不高,一头银发罩着一张不大的瓜子脸,虽是布满了淡淡的皱纹,但面色清素而质朴,隐约有一股文儒之气在她的眉宇间浮现。

  “我的大儿子章滔是学物理的,他在美国,一别二十多年,真是很是想念。”老太太凄婉地说着,“我作了一首《自度曲》,自觉很得意。”

  “念出来听听。”张星逸说。

  老太太定了定神,轻轻地哼了起来:

  “西望云山无限路,云外青山山外云无数……”

  老太太喉头哽住了,潸然泪下。

  “妈,你勿要念下去了。你一想起大哥就要淌泪,还是说点别的吧。”他儿媳妇在一旁说。

  张星逸指着吴稚农的拎包说:“小龙,你把画的兰竹拿出来给老太太看看。”

  吴稚农带来的两兰两竹,老太太戴上眼镜,上下看着,微笑着说:“好啊,画兰竹不易啊!小阿弟能画到这个程度,看来功夫已下了不少了。画面上已看得出才气与气度了。你画上没有题词,很欠缺,你得多读书。我看功力是很到位了。你若能在文章里下功夫,落笔就不一样了。”

  “谢谢老太太指点。”吴稚农说着,就从包里拿出相机,要与老太太合影留念。

  汤国梨见了说:“好啊,今天天气晴朗,还是到园子里去照相吧。”说着就站了起来。吴稚农欲上前扶她时,她摇手说:“我不需要扶,你看我走几步就知道了。”

  果然汤国梨轻松地走到了园子里。

  园子就在房舍的南隅。看来有半亩多地,几棵高大的梓树在园子东边,中间有松树,虽不算大,但很高,松下有一坟丘,竖着一块石碑,吴稚农走近一看,有隶书“章太炎之墓”,即说:“太好了,章老夫子的坟做在这里。”

  “是啊”。老太太立刻说,“只要是晴天,我便会到坟前来转转,除除杂草。就在坟前留影吧。”

  正好坟前右边有一丛修竹,他们就在修竹边站着,老太太在中间吴稚农与张星逸在两旁,由她媳妇帮助拍摄。

  吴稚农看到这园子里的竹子,疏疏的、瘦瘦的,在阳光下更显得瘦淡清媚,便道:“老太太,你画的墨竹,原来从这里得来。”

  “嗳,小阿弟,你只说对了一半。”汤国梨笑咪咪说:“我看到这几竿竹子就舒服,只是默默地看,从来没有对着画过,现在叫写生。”

  汤国梨伸出两个指头说:“你要懂得阴阳两个字。”

  “噢,阴阳我懂一点。就是浓淡、疏密、刚柔,还有开合关系,是吗?”

  “对。”汤国梨在阳光下深深地吸了口气说,“嗳,小阿弟,你可知道这阴阳之间是一个场,每一个人对这个场的认识不一样。这里有大有小,有宽有窄,当然,我们要求得个‘大’与‘宽’”。

  “那怎么个求法呢?”

  “读书。”汤国梨伸出一个指头说,“只有一法,只有多看书。——所以啊,我们古代一些官僚,一些士大夫们,大多数都会画几笔兰竹,你知道为啥?”

  “那可能是在官场的交往应酬吧?”吴稚农不加思索地说。

  “你也只说对了一个方面,你可晓得,画好兰竹还有书法,这些都是士大夫们的修身课题啊。”

  “因为这里面包涵阴阳。”吴稚农眼睛忽然亮了起来。

  “对啊!”汤国梨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看来,小阿弟,你真有悟性。”

  “一位士大夫的治政,就是调理阴阳。”张星逸先生也插上了一句,“我学过医,医家治病处方称为燮理阴阳。”

  “嗳,太对了。”汤国梨挪动了脚步,“我们回屋坐吧。”

  回屋路上,张星逸对吴稚农说:“老太太这番话很重要。”

  “我忘不了。”吴稚农顿着头。

  他们回书房坐了一回。汤国梨说:“我是省文史馆馆员,共产党待我不错,每月给我九十元。上个月市政府来人,陪我去看了东山的紫金庵唐代泥塑十八罗汉,真是了不起的艺术。你们值得去看一看,搞书画的人要有多方面的见识,才可丰富涵养,出笔不俗!”

  辞别了汤国梨,他们直奔紫金庵,饱览了唐代雕塑大师杨惠之的杰作。当第一眼映入眼帘时,直觉与一般寺庙中的塑像不同,他那神情以及手势动作,配合得唯妙而得体,每一尊罗汉皆有一种特定的表情,不但咄咄逼人而且能表达意趣,真所谓刻划入微,高于生活,然又入于生活之中。再看所配的衣饰质感,正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叹为观止。吴稚农久久不想离开。张星逸说:“这一堂雕塑诚是我们东方人的骄傲。”

 

闲出个学问来

 

  1978年初秋,吴稚农收到平湖的画友冯其灿的来信,告知要去雁荡山画写生,吴稚农遂即带上《芥子园画传》去了雁荡山。

  他见到冯其灿用铅笔画写生,坐在一个地方,画上半天还不够,他跑上奔下地画,一天要画好多张,有时画一幅画要移动视点去完成,这就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吴稚农对照着《芥子园画传》的石法,在雁荡山都具备。他兴奋极了,认为雁荡山是活的《芥子园画传》。他用6B铅笔来画,画得很称手。冯其灿看了他画的一幅说:“稚农,我觉得,你完全把铅笔当成毛笔来使用。”

  “你说对了。”吴稚农对他的评议很满意。

  “我见到过,上海有几个画家,他们把毛笔当成铅笔来使用,而且他们握毛笔像握铅笔。我看了后有一种讲不出的……好像不大对劲。”冯其灿说。

  “其灿兄,你听我说,画中国画的人,把铅笔当成毛笔来使用,是成功的,因为他心中已有笔墨韵味,只是借用一下铅笔而已。若把毛笔当铅笔来使用,是失败的,因为他心中尚无笔墨,只是借毛笔来表达物体中明暗关系,素描处理。那握笔方法很重要。一定要像写毛笔字一样地握,否则画中的书法线条美,是无法体现的。”

  他们谈了很多,一直淡到深夜,后来吴稚农把谈话内容整理成一篇《夜谭》的文章,收录在他的《砚田耕耘录》中。

  回家不久,吴稚农又去了黄山。相比之下,雁荡山是在深秀中露出一股苍健峻峭之气,而黄山则俱备了雄与浑的博大气概。到了黄山后,吴稚农方才觉得,写生是次要的事,主要是一种感受,一种投入大自然的感受。

  到达的第一天,他就登上了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天都峰,在峰顶环视群山,可以忘却往事,可以知自身的渺小,可以知人生的短暂。他一笔不画,呆呆的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不觉日沉西峰晚霞满天,峰顶只剩他一人时,才匆匆下去。

  当他爬下鲫鱼背,在石梯上“扑”的一声跳下时,忽然有人惊叫:“谁?”一个女子的声音。

  “我,一个画画的人。”

  原来是母女两人,母亲五十多岁,女儿三十来岁,都背着相机。她们一看是一个背着画夹的男子,说结伴一起下山。一问话,得知她们是上海人,便以上海话交谈。想不到的是那女子已考上了北京大学古代建筑研究系的研究生。不可思议,一个女子怎么会爱上这门东西呢?路上她走走停停,慢慢地述说了她的这番爱好经历。

  女子叫徐静,一对大眼,田字脸黑里透红。1965年高中毕业,动员支边,虽列入名额,但没有去报到,就凭父母养着。文革中不随大流,只是带了一只相机,到处游玩拍照,特别对一些古代建筑颇感兴趣,久而久之,便在相册中把它归类排列,纯属好玩。玩到后来,便带有目的性的收集与记录。有一偶然机会认识一位搞古建的人,由他介绍结识了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借了许多书籍,就逐渐变为专业性的爱好,别无奢望。

  今年春天,在《人民日报》上见到北大古建系招研究生,她便跃跃欲试,在陈从周教授的辅导下终于报考了,竟意想不到地高中了。

  从这个故事中说明了一点,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地消磨岁月,即使是玩,也要玩出个名堂来。徐静就是此类人。在这一例中还可说明一点,学问并非一定要在贫困潦倒中逼出来。

  他们今晚要赶到玉屏楼住宿。路经“小心坡”时,月光下看到石壁上有两行字,细辩认,其句佳绝:“劝君平地上,亦如过坡时。”

  看不清题壁者何人。

  吴稚农不断叫绝,想不到名山胜处有如许绝妙好辞。

  君若知否,在你春风得意,走在平坦大道上,以为万无一失吗?非也。若你率意蹦跳旁若无人,照样会使你扭断脚踝骨、摔跤跌跟斗。故此,你须得像过小心坡一样地踏实、谨慎啊!

  到了玉屏楼,因为停电,他们来到客舍前的平台,徐静说要练一会拳,吴稚农问其哪一路,她说抬腿十二路,吴稚农笑道:“可以奉陪。”

  月光下二人对打,引来许多观者。原来徐静常常单身外出旅游,为了自卫,特为拜师学武。

  徐静说在四川曾路遇三个歹徒欲抢其包,她即随手把包扔在地上,其中一歹徒俯身拾时,她便起腿扫其下巴,其歹徒立即倒地,其余两人见势不妙,立即逃离。

  痛快痛快,好一个女中强人也。

  第二天各自分散,未能再叙。

  在回家路上,吴稚农乘车去徽州过了一夜,与一同车并座的男子在同一客房住宿。谈话间得知此人际遇与徐静略有相似。此人姓周,年龄三十四五,面色黑黝,一张目字脸。为合肥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在合肥京剧团搞编剧。正值文革期间,以样板戏为主,无须编作剧本,遂在团里安排为打打灯光、搬搬道具之杂差。空余时间较多,因平素喜欢看书,但不便阅读其他小说之类,唯有《毛选》与《鲁迅选集》可读,平时多翻看鲁迅著作。在已往日子里基本把鲁迅著作读遍,有时还作了笔记,写了一些心得。他是从开始的消闲到后来自发性研读。想不到在今年春天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杭州大学的鲁迅研究系招收两名研究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了,竟意想不到录取了。想来总比在团内受窝囊来得有意思。今天游览了黄山,即去杭大读研。

  徐、周二位是在幸运中走进了他们原本不想专攻的一个天地。

  吴稚农所期盼的幸运,比他们要遥远得多,目前对他的慰藉,唯有在自信中一步一步地得到求证。

  1978年春,一个桐乡农村的画友,告诉吴稚农说,他在桐乡汽车站附近买了房子,劝他赶紧去买,今后可在桐乡县城立足干一番事业。吴稚农有他的襟抱,便笑着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使那位画友一直对他不满。过后,吴稚农省悟到此话过也。其志何日能实现耶?

送货方式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包装运输 合作加盟 退换声明 版权声明 购物流程 团购
保密安全 企业文化 保真声明 常见问题 法律声明 本站章程 VIP服务 建议投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欢迎加盟 | 业务联系
版权所有:九州书画网 技术支持:通达网络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河南长庚律师事务所 张红卫律师
 直销电话:  电话:18003932399 13903933796 0393-4878427 联系人:方先生
豫ICP备110080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