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网站简介新闻中心 名家名作传世经典著名女书法家佳品欣赏书画知识 藏品拍卖吴蓬画语录
点击书画吴蓬书画瓷器古代书画家近现代书画家画论经典名家故事书画鉴赏市场动态诗书画印文房四宝
九州书画网作品集
   
 

会员中心,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 姚志超
  ├ 徐德润
  ├ 徐志学
  ├ 刘增兴
  ├ 彭志娟
  ├ 郭雅君
  ├ 陈西林
  ├ 聂中东
  ├ 史正学
  ├ 张 海
  ├ 马跃华
  ├ 张万一
  ├ 龙 瑞
  ├ 文怀沙
  ├ 方茂鸿
  ├ 李运江
  ├ 方照华
  ├ 范 增
  ├ 董昌喜
  ├ 王明明
  ├ 吴山明
  ├ 窦黎明
  ├ 刘炳森
  ├ 欧阳中石
  ├ 陆建新
  ├ 沈 鹏
  ├ 陈天然
  ├ 卢国光
  ├ 李 铎
  ├ 刘勃舒
  ├ 刘文西
  ├ 罗学献
  ├ 靳尚谊
  ├ 刘大为
  ├ 尉天池
  ├ 崔子剑
  ├ 余修林
  ├ 朱韶新
  ├ 赵振刚
  ├ 赵抱衡
  ├ 薛垂广
  ├ 吴懋祥
  ├ 王今栋
  ├ 仝相和
  ├ 师安衷
  ├ 桑 凡
  ├ 齐冲天
  ├ 彭立贵
  ├ 理勤功
  ├ 李裕兴
  ├ 韩伟业
  ├ 丁中一
  ├ 巴 山
  ├ 王天成
  ├ 李逸野
  ├ 宋晓东
  ├ 李留海
  ├ 周济人
  ├ 杜克礼
  ├ 胡秋萍
  ├ 张仲亭
  ├ 周俊杰
  ├ 张化彦
  ├ 杨克林
  ├ 李骋
  ├ 侯素珍
  ├ 关明聚
  ├ 张志本
  ├ 龚存银
  ├ 百 师
  ├ 宋华平
  ├ 李刚田
  ├ 马永超
  ├ 王伟庆
  ├ 王立春
  ├ 李自强
  ├ 周 森
  ├ 黄永玉
  ├ 郁 风
  ├ 黄苗子
  ├ 于志学
  ├ 冯 远
  ├ 宋 英
  ├ 侯德昌
  ├ 牛光甫
  ├ 杨乃寒
  ├ 屈有善
  ├ 李平逊
  ├ 侯 耘
  ├ 李福
  ├ 蔡超
  ├ 王西京
  ├ 王琦
  ├ 肖 峰
  ├ 吴长江
  ├ 许 江
  ├ 吴冠中
  ├ 刘绮
  ├ 桑一田
  ├ 刘 毅
  ├ 方 坤
  ├ 方楚雄
  ├ 方尧明
  ├ 方 云
  ├ 方 振
  ├ 方 骏
  ├ 方海龙
  ├ 方惠民
  ├ 方绍武
  ├ 方增先
  ├ 李晓军
  ├ 丁嘉耕
  ├ 张召京
  ├ 李秀峰
  ├ 顾建全
  ├ 王 松
  ├ 王福增
  ├ 张如学
  ├ 董财儒
  ├ 张明宝
  ├ 林 岫
  ├ 李振淑
  ├ 刘颜涛
  ├ 朱 非
  ├ 蒋雨浓
  ├ 韩宁宁
  ├ 方 胜
  ├ 姚新峰
  ├ 瑞永德
  ├ 刘永杰
  ├ 陈良才
  ├ 王广然
  ├ 周丹瑜
  ├ 公丕炎
  ├ 吴 蓬
  ├ 胡明军
  ├ 杨子健
  ├ 林其风
  ├ 许新乐
  ├ 徐鸿春
  ├ 安多民
  ├ 熊久林
  ├ 朱戊扬
  ├ 张泗端
  ├ 邓 强
  ├ 郭耀西
  ├ 周 波
  ├ 伍燕恒
  ├ 侯宝泉
  ├ 闫广魁
  ├ 徐志数
  ├ 王泽培

山 水 类


花 鸟 类


动 物 类


书 法 类


综 合 类


人 物 类

 
 ◆ 当前所在目录[刘颜涛]介绍  查看[刘颜涛]所有书画作品【书画作品集
    刘颜涛 1965年生,中国书法协会篆书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安阳市“优秀专家”,安阳政协委员。
    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书法家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2006年《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五位中表年书法家,其票选位居榜首,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首届中国收藏年度排行榜中国当代书法十家”,被 《中国书法》评为08当化中青年书法名家60人创作学术提名书家。担任“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等展赛评委。
    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首届当化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藏当化书法精品展“(日本)、”“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北京书法双年展”、“中国书法年展”、“中国当代篆书名家作品邀请展”、“中日友好自作诗书展”、日本“全中国化表书家作品邀请展”、“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大展”、“首届、二届、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首届、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首届、二届、本届全国正书展”、“首届、二届全国扇面书殿”、“第二、五届全国楹联书展”等。
    2002年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并在“全国九届书展”、“全国七届中青展”、“第二、五届全国楹联书展”、“第三届中国书法电视大赛”、“首届‘杏花村汾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河南省政府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
    被《中国书法》、《书法》、《书画艺术》、《当代名家》、《中国书画博览》、《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多家专业报弄作专题介绍,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等许多博物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
    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 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五种作品集。
 
感恩书法
             ——□刘颜涛
    看看书——写写字,写写字——看看书,这已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满足和安乐于这种方式生活了。
把平时写的字,自己分成了三类:一类是把在现在水平局限内自我感觉良好的放在一起,这类作品一年内能有那么个三张五张、十张八张的,则算是年景、好收成了,自己留着出版作品集和参加比较重要的展览,或者偶尔赠予痴情书法且能赏识她的知音朋友 ;二类是把虽谈不上精品力作也还不算差的收在一起,拿这些作品换些柴米没盐、养家糊口、改善生活,说文雅堂皇些是以文养文,以书养书;三类便是大堆大堆写废的作品,作为自己和同样喜爱着笔墨的老婆作练功的“器材”,正反两面“吊嗓子”般的一遍一遍重复练习。当然,前面的一类作品过些日子变成了二类作品,二类作品过些日子又变成了三类作品,也是常事。
    “全国九届书展”中获奖的这件作品应该是2007年春节前后写的那批中的作品,自己想趁着现在多多少少也算有了点 验积累和创作能力,而且体质精力也还算富强的年龄阶段里,写一些大作品,当然这“大”不单是指尺寸,主要是想写几件多文字、大篇章内容作品,因为我总觉得对以浑厚苍茫、雄强朴茂、古拙、雍容渊穆的篆书主脉特征的书体而言,有震憾力的作品还应该是交响诗史般的抗鼎之作。而且金文中是否能书写长篇巨制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古文字书法作者功力和难度的体现。这次 参展内容的作品当时写了三件。一件中间有即漏掉的字搁置一边了,逃选了一件装裱后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中国书法兰亭奖河南获奖作者的作品联展,展览结束后作品还是自己的。后来又拍了反转片收进《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的个人作品集中。剩下的便是获奖的这件了。本来想在征稿期间再写写,让线质再劲健凝炼些,让虚实枯润对比再增强些,让用笔变化再丰富些,让章法的起承转合节秦感再分明些,包括落款的小行书也能写得再果敢、从容、沉着和简约些。然而那些日子正赶上一些杂七杂八却又难以推辞排解的烦心事,终没能找到适合的创作状态和大块的创作时间。到截稿时间了,也就只能这样把原来的这件折叠好装进信袋中……
    虽然自己己过了雄姿英发、激情四溢的年龄,虽然这么多年来大大少少也获过一些奖项,虽然己不可能再找到当年第一次入展和第一次获奖时彻夜难眠的那种兴奋,但自己在近年来心态渐趋沉静淡定、悠然从容中,就这么由着自己性子写的这些字能在这次展览中获奖,仍然应该算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如果这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些许自己的艺术感觉还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自己的思维审美还没有随着头发的苍白而苍白,而应该是暗自庆幸的了。
    写个字于社会、于众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时济世有抱负、有作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事业,这些且不去管他,而对于胸无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写个字竟能写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感恩书法。——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闪付给了书法,更多的则是书法给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
    感恩书法,也感恩所有在书法艺术这条“漫漫其悠远兮”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给过自己关爱、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干好自己该干的活儿
    三十来岁,自己把墨没有磨黑却把头发先磨白了。眼看着一些东西强留不住、渴求也求不来地渐行渐远,失落中却仍然有着些许的不服输和不甘心。这种予盾挣扎,注定了自己当时行笔走墨时线条的粗曲和墨色的轻浮焦燥,自然更谈不上什么挥毫落墨的沉着和从容了。
    前两年,已是自己的“不惑之年”了。这两年中让我真正地叹服和敬佩起古人“四十而不惑”这句名言的至理来,三十八、九岁时,见到身过透人的事洞天福地总想一显身手,仅仅一年半载,突然间谅觉得幂冥冥之中人还是逃不出一种宿命的。比如,这些年景况好些后,就想能改变一下自己那上人同情的骨瘦如柴的可内外有怜相。结果,“多吃甜食”甜食也吃了,“多吃面食”而食也吃了,“多吃肥肉”肥肉也让自己咬着牙强咽了下去,把肚子住撑得疼痛里增加饭量,但不是闹胃病,就是拉肚子,折腾去到底也没能折腾出一个伟岸魁梧的身躯来,我就忍不住问:难道这是宿命吗?自己该有多大的骨架,多大的骨架上该有承载多少皮肉都是有定数的吗?天注定你就应该有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子。
    就这样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几斤几两,自己有多大的胃口和多大的消化能力,看着因早年穷困借书读的艰难而河流痛快置下的满满四壁图书,就感叹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碑帖经典和浩如烟海,再不敢嘶着嗓子喊什么“创新“、什么“超越”了。知道那只是多少年还不定出理一个巨匠大师们干的事情,与吾辈凡夫俗子没有任何干系。解读古人的艰难和与先贤对话的奢望己足以让自己徒增感叹的了。
    所谓四十岁的不惑之年,或者主是从美好理想坠落到残酷现实的一条分界线?流年如水的确冲涮掉了许多棱角和锐气。知道了一个有永远不可能超越宿命自己那些固有尺度的“圈”和“场”,也无法超越宿命中自己所承载的“体”和“量”,也知道了许多事情不是你拼了命就能追求到的。原来一个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那么限。直面自己原不过是一个心无旁骛地执著也不可能使一件事情得以完美的平庸之辈,看到别人在不同领域都能摆弄得有声有色,就更知道了自己的愚钝、拙笨和无能。
知道了自己不过是一个把毛笔作锄耙,把砚池作家田的乡野村夫,便觉得定居我多年的城市只是自己借宿的长期客栈而已,都市时尚的生活节奏不会合拍自己跳动的脉博,知道了自己的平庸,对书坛红尘中这个“派”那个“派”、这股“风”那股“风”各领风骚时,一个个派头十足潇潇洒洒扛支大笔走天下,飞龙走蛇地悠哉游哉时,便只是平静地散步在属于自己的那块田地间,不再盯着别人的地荒着自己的田了。也不去羡慕什么“星”什么“腕儿”的风光了,人家走人家通往罗马的阳关大道,咱过咱蜗居小楼的独木小桥。更没有了面对古人经典时息作聪明的什么“修正”、什么“改良”了。在一种碑巾啃烂了一本又一本时,依然因“用敬”:而起“矜庄”,因为书斋中高高的四壁图书使自己受益的是增长了在文化积淀上深深的自卑感。祖母曾说:“字是文典星的眼睛”,自己便在书写每一个古文字时,都那么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地查资料、找出处、作比较、求印证,也因此惹人耻笑为迂腐。记得一次展览奖测试时,自己从带去的满满一大旅行箱的资料中翻查字典,曾有朋友开玩笑:“怎么‘老运动员’也离不开字典呀?”是的,这是越学越胆小,越学越没有自信呀,这刨根到底的仔细查对,倒不是因为自己记忆力衰退忘记了篆法,是怕身处喧嚣中自己的定力不够,一不留神就被时风习气冲淡古人那美轮美奂的原生态字形中所蕴含的生动自然,质朴真淳的远古气息呀。人言“三日不读书出言便俗”,我谓“一日不临古下笔无由”。
    在挣扎和宿命中,我既不忏悔当年无知无畏的挣扎,也不哀怨现在无可奈何的宿命。挣扎的时碑时贴、时魏晋的顠逸潇散时明清的跌岩恣肆、时简牍残纸的率意天趣时墓志造像的拙扑真淳,使我在选择的迷茫与失措中拓宽了视野,而宿命的留守某种书体、某种风格的真诚与执著,也使我认定并踏实地走上了真正属于自己脚下的这条小路。生活中曾经历的种种不同境遇,也使我 平庸的人生中多了些可以咀嚼的回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父辈们和幼小时一起割草积肥的同辈们还在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地 生存而艰辛在劳作着,我就感恩起上天对自己的不薄来,一个学历不高、资质浅薄者,一个人孤身只影、行无依附能走到现在,能靠笔墨供养着身体,能让线条司愉悦着精神,能把写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真的知足了。记得在乡下时,看到父亲每天天色微明便扛着锄耙铁铲挎箩筐去下地,便问:“咋天天都下地呀?”父亲只是淡淡一名:“不下地干啥?!”是的,或许天天下地了遇到了旱涝灾害年景仍没有个好收成,但“不下地干啥?!”于是,我便安乐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自留地上不偷懒也不拼命,不懈怠也不急躁地自然而然、从从容容地干一个笔墨耕夫该干的活儿了。
 

高韵深情
        
-读刘颜涛先生书法
                               
□周德聪

戊子春月,顷接颜涛惠寄的《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刘颜涛卷》,展读再三,兴味不盎然。

颜涛是河南有影响的代表书家,也是中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的杰出代表,一系列高南山可移展赛的披金摘桂,足以证明他在书坛的地位。我无意在此历数他在书坛的业绩,只想在读罢新作之后谈点个人真实的感觉。
颜涛在书法上,以篆书为主导,铺以行草,气质变化之中见出性情学养。出生在甲古文之乡的安阳,使他先天地便与甲古文字有了某种因缘,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与书法兴趣的日增,甲骨文、金文也就与之如影随形。古文字的变化多端,赋予了书法艺术的诸多潜质,而识篆与用篆,又必须用学问家坐冷板凳的精神与毅力去钻研。这是一对矛盾,是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一个书法艺术空必须解决的矛盾。要想在篆书这一古文字中驰骋艺术的想象,精骛八极,视通万里,必须在文学上有所作为,弄懂弄通其渊源与流变,知其形、诵其声、释其文,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将篆文用于书法的创作,并寄托其幽微的情思。

颜涛长于侪辈的写篆能力,正是缘于他对古文学的慧心研究,在当化书法大展上,不乏用古文字创作书法者,但大多局限于对联集字的范围,而其鸿篇巨制则少得可怜。然而,颜涛的篆文书法除了较少的绝句、对联之外,大多则是洋洋洒洒的屏条,或四屏、或八屏、因文而异,设若没有古文字应用权变的能力与书法创作形式构成的语言,意境生成的通会,断难诞生文字众多、篇幅硕大的书艺精品。
他在笔墨语言的锤炼上,是下过“笨工夫”的。也即使说,他将取法的范围圈定之后,便在这一系列传统的经典中心摹手追,几欲废寝忘食,这在他的多篇学书心得里屡屡提及。当今社会,诱惑多多,沉迷甲金,三十年不移其志者,唯颜涛也。――种明显地带有颜涛意味的甲金文字,并由稚嫩逐步走向老辣。

他篆书的线条,始终保持着中锋用笔的一贯特色。圆劲浑朴之中,是力的疾行与涩进。甲骨文的方折与瘦硬,金文的圆转与厚实,都在颜涛长期临池的过程中羽化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坚劲而不乏柔秀之美,苍茫而深含润泽之姿。

他的篆书的结字,取法广泛而融会贯通。或方正,或扁平,皆随意生发,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整饬之美——平稳端庄之时不乏奇互渗,意蕴绵密之中亦有潇散之趣。用笔的不激不厉与结字的疏密开合相得益彰。

他的篆书章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严谨。但是这种严谨确表现得十分通脱,使人观之,赏心悦目,加上颜涛以二王为根基的行草落款,遂令满幅意趣横生——下欹相映。疏密互衬,其黑与白,共生共荣。

颜涛的行书,过去只在篆书的款字中见到,而今收入集中的行书约五、六件,写来亦不乏魏晋风流,于此可知,他在行草的取法与借鉴上,也是深具慧心的,亦犹其篆书,他不拘泥某一家法,而是在某一派系中上穷下探,灵苗自生。钟王为其本源,辅以米、黄张(瑞图)、王(觉斯),遂成其当下面貌——笔致洒落,结字绵密,骨力俊爽,气息高古,有文人书卷之气,而少时几侵袭。

集中还收录了部分绘画小品和诗文,我想这些都众另一侧面印证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赋与灵性,修为与勤奋,有道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料颜涛在艺术的道路上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

书道漫漫,渐修渐远……

 

答《青少年书法》经典·时风大篆专题问

1、中国的文字演变在春秋站国时期特别繁杂,而其前后都相对统一。这种繁杂产生了丰富的金文书法风格,对于这种丰富性,您认为应怎么开掘?

可从二方面开掘。其一,以晚商和西周风格之主线为基调,略参春秋站国金文之修美,之婉逸、之奇诡、之简率、寓浪漫活泼于肃穆庄中,丰富之,完善之,增其生机。其二,这种“繁杂”代表着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意趣,在被称为创新空间相对狭小的篆书领域,对东周“草篆”,鸟凤龙虫篆,简牍,帛书,盟书,货币文字等的继承,学习,开掘,为篆书不同风格对不同审美情愫的承载,为创新的独辟蹊径以及书坛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借用一句时髦的话牵强比拟:其一作为弘扬主旋律,其二则为提倡多样化。

2、金文中还保留着一些象形余绪,令人(包括一些现代书法)有将其夸大者,但都比较恶俗。您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书法之所以有别于绘画,在其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由形到线,由写实到描摹到象征符号是中国古人视觉审美的飞跃。象形是绘画所长,具象与抽象统一的意象符号则是书法所擅。若避长扬短,非为无知之“惘”者,即是心浮气燥,不肯坐冷板凳做苦功夫之“殆”者。

3、金文有范铸、凿刻两种制作形式,线条效果有别。您在创作中是用怎样的笔法写金文?对范铸、凿刻的效果有意表现吗?

中锋为主,辅之侧锋。锋无论中侧,即使金文装饰块面重叠之笔,也皆段笔路清晰而不混乱,如作文之起承转合。起结皆要以锋,使转须有波澜。沉着则绞锋涩进,痛快则顺锋悠游,且融行草振迅无碍之笔意于其中。金文用笔之法正合宾虹老人谓“平、圆、留、重、变”者。

视范铸、凿刻效果在有意无意之取舍间,有意者在其呈现掷地有声之线条质感和金石气息,无意者在不因刻意描摹铸刻效果而影响手笔书写性,更以清道人晚年颤抖造作之俗笔为戒。舍者,形迹也;取者,神采也。是谓得意忘形、得境地忘言者。

4、金文历时较久,派系众多。以往严谨的文字学家反对将时代不同、派系不同的金文在一幅作品中混用,您怎样对待这一问题?

不可太随意,也不必太拘拟。

同时代、同派系金文有其字形却弃之不用而另择其它者,则嫌混杂、不谨严。而以书法角度,若创作内容中同时代、同派系金文中确无其字而借用其它并改造成同一体势之金文者,吾谓未尝不可。否则限制古老文字在当代书坛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古文学家与古文字书法家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此须明之。

5、在金文创作中,常会遇到金文中没有的字,您是怎样变通的?

一以通假。二以简牍、玺印等古文字相印证。以上皆不可得而又实不忍心放弃创作内容者,则以清吴大溅之改造小篆为大篆体例之法偶尔为之,但须慎之又慎,少之又少。

6、请您用一句话概述金文之美?

巡视无数钟鼎款识就象仰目无数颗耀眼的星斗。可以说审美范畴中所有美的形式都从金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载体:或雄健,或古朴,或恣肆,或遹奇,或隽逸,或典雅,或恬谈,或率真……凡此种种,都证明着金文书法是中国书法美的渊薮,实难以一句话概述其美,若强为所难,或曰:金文呈现着雍容渊穆、浓厚苍茫、雄强朴茂,古拙凝重的远古气息和历史厚重之至美。

7、现在已有不少占国简牍、帛书、盟书等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金文的书写状态。您在创作中是否汲取这些元素?

合理汲取,择善而从,但不作简单机械之照搬挪用。虽以其书写性丰富书法表现力,但不可伤失金文之本体语言,盖不因“今妍”而废“古质”者,此中枢纽,全在一“化”字。

8、请列出您心目中从清代至今的金文大家。

谨以金文书法艺术角度罗列个人偏爱书家如次:遵劲雄浑之吴俟卿,古朴舒和之黄宾虹,朴质温厚之罗振玉,雍容渊穆之丁佛言;古拙雅逸之王福庵,淳雅灵动之少曼翁。

9、您认为金文创作的难点在哪里?

难点有二:其一,是文字熟音。便于创作内容能选择多有金文原生态字形者,使书法语言贴近金文体,得以古意盎然。其二,风格之确立。能以轻松灵动而非逞强使气之笔触写出凝重苍茫、朴茂浑厚之美,兼容铸刻之金石气和书写之儒雅气。既保留古典韵致,又充满现代旋律。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10、您主要临习的金文范本是什么?您认为适合初学者临习的金文范本有哪些?

吾飞金文前由清人王福阉《说文部首》、吴昌硕《四泠印社记》及邓石如、吴大没等篆书入手,上溯《秦泰山刻石》、《秦石鼓文》。而学习金文则以《毛公鼎》用功最勤,一式五册,分置于案边、床头、厕所、办公室,并删一册张贴于墙壁四周,心摹手追,形影不离。于《史墙盘》、《颂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也多着力处。近年则喜爱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那些充满跃动生命力而浪漫自由、大朴不雕的铭文。

初学金文范本以铭文长、字迹清晰、工整稳健者为宜。如《史墙盘》、《颂簋》等。入手所本勿以粗放不羁、跌宕恣肆如《散氏盘》者。是为先工笔,后写意,先寻规蹈矩,后率意自由,方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以豪放之外”。

若欲致力于大篆书法的深入学习、创作和研究,则需置《殷周金文集成》巨帙于案头,朝夕谛观,不离左右,心手双臻,浸淫其中。如是有年,方有所得。所谓“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

11、请您向读者推荐您认为学习金文必备的工具书和文字学著作。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徐复  宋文民著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邹晓丽著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中国古文字通论》高明著

《训诂学》苏宝荣 武建宇著

《古文字诂林》李圃主编(此书为一部汇录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形音义考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字例收入包括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等古文字)

《金文编》容庚著

《(金文编)校补》董莲池著(随着近年来新资料相继出土,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增补修订《金文编》之历史局限)

《古文字类编》高明著

《清人篆录字汇》(日本)北川博邦著。

 

篆书风流智慧歌

当今的书坛风起云涌、高潮激荡,参与书法运动者不止百万大军,这本当是好事,然而世风日躁,凡事讲究包装运作,能耐得寂寞而真正执著于书法艺术的人似乎不多,能坐得冷板凳而虔诚地去深究大篆的人则更少。然也有个别不识时务,不随波逐流者。刘颜涛便是这其中之一。他以一片静雅之心,独独钟爱高古的代表书家,影响着当代的篆书书坛,多年来各种全国展赛中临摹和学习他篆书而入展甚至获奖的众多篆书作者便是佐证。新近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则是凝聚了他多年墨耕心血的结晶。

站在历史的审美高度,将毛笔伸向历史与艺术的心灵深处,把古老文字激活,把历史与艺术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坦露出来。笔法与结构、章法与幅式,被点、线、面演绎的淋漓尽致而千古如新。更有那鸿篇巨制的大辅排,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独领风骚。颜涛长期临摹三代吉金。并以其眉下别具之慧眼,多方位的融会贯通,多方位的实验磨合使之在笔下  而出。如此大视角、大纵深地放笔大篆精华,如此这般多层面、多方位地去传承民族之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这些大作品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颜涛深厚的笔墨功底和驾驭古文字的超凡能力。

记得一位美学家说过,如果仅仅以写得像不像来衡量作品,那是最低层次审美。颜涛笔下的大篆,无论是条幅、条屏,还是对联、横披。一幅幅既有古老的铜锈斑驳,又有时代的血肉脉搏,性格鲜明,表现丰富,给人以难以捉摸的远古、幽深、神秘和梦幻感,并含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性,寄寓了人生的理想,蕴含着生命的真谛。这种生命即是他作为个体的真诚执着,也是他作为艺术的傲然自立。

长期以来困扰着篆书家的是工与匠之间的取舍,取之不当,难免匠气,难以自立。细观颜涛近期的大篆之作,既有笔墨的古厚与静雅,又有意趣的灵动与飘逸,兼融着“金石气”的厚重古拙和“书卷气”的儒雅蕴藉,有创造性在里面,又有想象力在里面。颜涛十分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嗜书如命,爱书近痴,作诗作文,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主张。这也是他二十几年在书坛长青不衰的重要支撑点,而且这种支撑点是十分艰定的。

金文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领着不可遗缺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所代表的大篆体系,承上启下,对于促进篆书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那高古、雄浑、茫苍的书艺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些对于颜涛研习大篆,痴迷大篆,专攻大篆都是不可缺少的养料。在长期的研习大篆中颜涛首先注意了三个问题,因而不断地心有所悟,心有所获,一是要全面地理解金文的用笔法。金文的笔法较之甲骨要复杂得多,也难写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还由于是书写工艺上的变化。我们知道:金文笔法的形成,即是毛笔的作用,同时也有刀刻和浇铸的作用。比如在泥范上刻字,有时为了加粗和装饰点画,不得不复刀,这样就出现了方笔和肥笔,于是便改变了前代那种起止露锋,中间粗的笔法,产生了藏锋。又比如,在较为柔软的泥范上刻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自由的多,于是奇崛多弯的结字,浑穆苍古的笔势,自由宽博的体态便成为当时书刻家抒情达意地书写金文的主体风格。总而言之,学习大篆,一定要熟悉其笔法的形成和变化,力求从根本上去把握其用笔的技法。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切实和灵活的运用好中锋。颜涛笔下的苍茫是长期历练的结果,也是长期心悟的结果。金文同甲骨文相比,已经能够更多地显露出毛笔书写的轻重提按的笔意。其中中锋圆笔之技法一直影响到后世的篆书。从已出土的大量金文作品来看,其中中锋圆笔已逐步蜕去了尖头尖尾的甲骨文笔调,婉转活泼,圆润玲珑,使直线条更多地表现为曲线,啬了用笔的艺术功能,以赋予金文书法乃至整个大篆体系更为广阔的表现平台和更加高古秀俏的神韵。在大篆的临习和创作中,切切需要调整和使用好笔锋,加提按顿挫,发挥出中锋圆笔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颜涛写大篆的过人之处,就是比较中去掌握金文丰富多彩的风格。去避免僵化的结体和用笔。大篆的结体在总体上是向谨严规整发展,但仍然表现为错落自然,变化多端的风貌的金文作品,要竭力从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综合比较,综合取舍,比如静簋、永盂铭较为质朴端庄;令簋、召卣铭恣放雄峻;九年卫鼎、散氏盘铭比较浑厚凝重;虢季子白盘、秦公簋橘皇茂隽等等,只有能过反复的比较,方能在研习中落笔有方,形神兼备。颜涛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殷周乃至秦汉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金文都有过系统而深入的研习,又有杂汇后和谐统一的融合能力,这为他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大篆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当今书坛,喜爱书法的人,写大篆的人神于好者,不在少数,在显赫地位者也不在少数,但能靠作品艺术本身立足于书坛并有学术价值和史学价值者却寥寥无几,“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步不到,都不能算作是成功。练书法的人,最后的成功还是在一个“悟”字。“悟”性并非人人都能有,知道悟性是最重要的人,也未必就有悟性,它和最初的神于好一样,盖出于天生,但又和神于好出于自然的天性不同,它既要在人的天赋中有之,又要积累各种知识,有着较为完备的艺术修养。二者融合而后方能开悟。颜涛从来不想当书匠,但也不像一些无知无畏的轻狂之士那样,只是把“大家”、“名家”、“创新”、“超越”、喊在嘴上,他只是如勤劳的耕夫一样,埋头做自己的事,干自己的活儿,躬耕于自己的砚田。这种聪明人又肯下笨功夫的方法和态度,恰恰正是第一流的书家所应具的条件。颜涛不仅诗书,而且画印,更重读书养气。古代的书家,大都是文人兼书家,做好一门学问尔后做书法家。颜涛具备这样的潜质。他画画、刻印、作文章,他读诗词、读曲赋、读古文、读历史,与艺术沾边的他都喜欢,且注意积累,更能道出其中好处和不足之处。评论当代书坛、印坛、画坛、诗坛,言其优劣得失,他都能一语中的。他不会因其人名大如雷贯耳而盲目崇拜,也不会因某人位卑无名而视其长处不见。同时也不忘提醒自己提高自己。“功夫在诗外”可不是一句戏言。颜涛为人踏实低调,做事踏实认真,功力与天份俱佳。我多年前就曾预言过:也许当别人山穷水尽之时,颜涛却会如三峡行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因为当时很多书法家忙于出成果 ,忙于争位子,忙于挥票子,忙于创新,忙于种种操作、各种作秀。而颜涛却忙于打基本功,忙于做自己的“日课”。现在我的话已经验证了。颜涛不是后来居上,他从来就没有“后”过。“风流肯落他人后”,他是“厚积而薄发”,他积得厚,随便发一点,便不同一般“薄积”的人。“薄积”的人全部发出来,也厚不过“厚积而薄发”者的“一粒沙”“半瓣花”。

颜涛正年富力强。如日中天,他有如此这般的全面基础,如此深厚的功力,又有如此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其心其书,来日无可限量。


 
 刘颜涛代表书画作品
自作诗《登五台山》二首
苏东坡《少年游》
说诗啐语六则
刘颜涛更多书画作品
送货方式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包装运输 合作加盟 退换声明 版权声明 购物流程 团购
保密安全 企业文化 保真声明 常见问题 法律声明 本站章程 VIP服务 建议投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欢迎加盟 | 业务联系
版权所有:九州书画网 技术支持:通达网络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河南长庚律师事务所 张红卫律师
 直销电话:  电话:18003932399 13903933796 0393-4878427 联系人:方先生
豫ICP备11008041号-1